作業 >> 20. 閱讀「TR 3」章節。

溝通訓練演練

編號:TR 3

名稱:讓對方回答問題

目的:獲得即使是在注意力被轉移的情況下也能讓對方回答一個特定問題的技巧。

你是否曾經提出問題,卻得不到回答呢? 這樣的結果可能令人沮喪生氣,因為溝通週期沒有完成而且懸在那裡。

在社交或其他的場合中,讓自己的問題得到答案並讓溝通週期得以完成,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這個演練將給予你這方面的能力。

指令:「魚游嗎?」 或者「鳥飛嗎?」都可以

位置:學生與教練隔著舒適的距離坐著。

訓練重點:在一個時間單位內,提出一個問題,而且學生也給予對方的回答示意,然後這個問題就結束了。 要保持學生不會偏離原本的問題。

如果學生無法令問題被回答;或者沒有重複同樣的問題;如果教練偏離回答使得學生產生Q-and-A,就算是不及格。

Q and A就是「Question and Answer(問題與回答)」的縮寫。 意思是未能取得問題的回答,無法完成某件事或者偏離了原本意圖的動作方向。 例如:問題:「鳥飛嗎?」 回答:「我不喜歡鳥。」 問題:「為什麼不喜歡?」 回答:「因為牠們很髒。」 這就叫做Q and A──原始的問題沒有取得回答,而且還被忽略掉,詢問問題的人甚至偏離原本的主題。 我們可以說他是「Q-and-A」了。

在理論上,每當一個問題被重複,它就單純地存在於它自己的時刻,在當下它是它自己,而且有它自己的意圖。

當學生像個機器一樣,只是一再的重複問題時,這其中並不帶有意圖。 因此,當一個人重複問題時,問題要帶著它本身的意圖在當下表達出來。 如果問題永遠都是在當下說出的,那麼一再的說都不會有任何問題。 如果問題一再重複,卻沒有新的意圖存在,它就會變成很辛苦的。.

TR 3

行話:教練使用在前面幾段演練當中的「開始」以及「到此為止」。 教練在開始之後,並不一定要回答學生的問題,但也可以給一種評論式(commenting-type)的答案,不真正回答學生的問題,目的是使學生偏離正題。 大部份的時候,教練應該確實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比方說:

學生:「魚游嗎?」

教練:「是的。」

學生:「很好。」

而另外的時候,教練要嘗試把學生拉入Q and A中,或是干擾學生。 例如:

學生:「魚游嗎?」

教練:「你餓了嗎?」

學生:「是的。」

教練:「不及格。」

當問題沒被回答,學生就必須一直重複問題,直到他得到回答為止。 除了問題與示意以外的話都算是不及格。 沒有必要的重複問題也是不及格。 問題傳達的不好(比方說,示意不足)也是不及格。 示意的不好也是不及格。 Q and A是不及格(如上的例子)。 學生生氣或者困惑也是不及格。 學生無法盡快提出下一個問題,造成長的溝通間隔,都算是不及格。

突然的或過早的示意是不及格。 缺少示意(或者出現明顯的溝通間隔)也是不及格。 除了教練的回答以及「開始」、「不及格」、「很好」、「到此為止」之外,教練的任何字眼除了令學生重複問題之外,都應對學生沒有影響。

「開始」、「不及格」、「很好」以及「到此為止」不可以用來擾亂或是陷害學生。 其他的話都可以。 教練不得使用自我思量的話語,像是:「我剛剛有一個領悟。」 「教練轉移(Coach divertive)」的話語應該都跟學生有關,而非與教練有關,而且應該是設計來使學生偏離正題,使學生失去控制他原本正在做的。 學生的任務則是不論發生任何事情,都要用問題或是示意,讓演練得以繼續進行。 如果學生做出上述所言之外的事情,那麼演練就是不及格,教練必須告訴學生。

當學生可以在有注意力被轉移的情況下,順利地不斷取得問題的答案,就是通過演練。

一撇:

這個符號放在名字、字母、數字等右上角,用來區別同一種類的另一個。 例如:喬與喬´是同一個名字(同一個人),但是一撇代表喬(一撇)在不同的情況、狀況或動作。

一撇:

這個符號放在名字、字母、數字等右上角,用來區別同一種類的另一個。 例如:喬與喬´是同一個名字(同一個人),但是一撇代表喬(一撇)在不同的情況、狀況或動作。

一撇:

這個符號放在名字、字母、數字等右上角,用來區別同一種類的另一個。 例如:喬與喬´是同一個名字(同一個人),但是一撇代表喬(一撇)在不同的情況、狀況或動作。

一撇:

這個符號放在名字、字母、數字等右上角,用來區別同一種類的另一個。 例如:喬與喬´是同一個名字(同一個人),但是一撇代表喬(一撇)在不同的情況、狀況或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