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圖所展現的,是獲得產品的組織模式。
所以,組織圖是一種流程圖,由一系列的端點(人)所生產的一連串產品所組成。
我們視這些端點為「職位」或位置。
每個端點都是一個帽子。
「帽子」是指機構中一個職位的頭銜和工作的俗稱。 事實上在各行各業中,像鐵路業,員工戴的帽子類型就象徵著他們工作的內容。 比方說,火車車掌戴車掌帽,就表示他負責乘客和收費事宜。
在一個組織中,有一股流動沿著這些帽子發生。
整張組織圖流動的成果是一項產品。
組織圖上每個帽子的產品,合起來就是總產品。
制定組織圖
沒有組織圖所導致的人力浪費與產品損失證明,花再多心力制定、宣導及運用一份好的組織圖,都是值得的。
人出於本能就會使用組織圖; 一個在甲板上行走的新進成員,若沒有一張至少是大家公認的組織圖被張貼出來,他會假定有組織圖的存在。 他假設有個負責人,而且各種活動會由不同的人來掌管。 如果那裡沒有一張公認的組織圖,他就會抗議。 他也會覺得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在機構中扮演什麼角色。
幾乎所有叛亂的參加者,都被排除在外,不在國家的組織圖上。 這是千真萬確的,美國就發生過一個荒謬的狀況。 總統發現他有一群「專業的救濟領取者」。 而某些人就假設他們可以「依賴政府」,並把領救濟金當成職業。 當然,這也算是一種職位。 但因為政府不承認那個職位,最後就發生了一些暴動。
組織圖代表著個人為了有歸屬所做的努力。 一個沒有職位的人是相當悲慘的。 而一個空有虛位的人,會覺得被騙或有人搞錯了。
所以,組織圖品質不佳或不存在,也會大大影響到士氣。
然而,一個團體的整體考驗,就在於它能不能自給自足,也就是指其成長、擴張和發展等能力等等。 要能自給自足,它的產品就需要受到認同。 產品不受認同的團體,恐怕很難生存。
產品要夠多並廣受認同,相當程度得仰賴一張公開、可行的組織圖。 甚至個人的產品也是如此。
個人或小團體要能做出成績,也需要一張非常精確的組織圖。 奇怪的是,團體越小,組織圖就越重要。 然而,最不可能有組織圖的,就是個人與小團體。 缺少組織圖會讓大團體分崩離析;一張差勁的組織圖,則會讓它無法自給自足。
我們往往將產品品質只歸咎於個人的技巧,其實品質與組織圖息息相關。 例如,曾經有一群烏合之眾嘗試著製造某種產品;他們累得要命,非常苦惱,彼此吵來吵去,花了將近一般成本的兩倍,做出來的產品卻非常糟糕。但是當組織工作進行到三分之一時,儘管仍舊沒有好的時間表,也沒受多少訓練,他們卻能夠只花一半的力氣,就製造出可以接受的產品──所以,就連只有一些組織工作也是有效的。
產品的質與量全然仰賴組織圖、帽子以及你怎麼用它們。 你可以永無止境地提供訓練,但除非職員照著一張有效的組織圖運作,否則他們的產品仍舊會是量少質差。
組織圖若不為人知或不切實際,也可能招致失敗。 因此對於組織主題的知識有所不了解時,必須對組織圖的每個重點都要有精明透徹的了解。
因此,要製造出東西來、要改善產品、要保持士氣、要平均分攤工作量、要有效率,就必須要有一張實際且公開的組織圖。
那麼該如何著手呢?
帽子
一張組織圖是由帽子所組成的。
帽子的定義是:「能獲取一項產品的是之身分(beingness)與實作(doingness)。」 (身分認定指對一種本質特徵的認定或選擇。 實作(doingness)則指執行某件事或活動的動作。)
讓我們以火車為例:
戴著帽子的火車駕駛(負責操作火車頭的人)擁有駕駛員的頭銜。 這就是他的是之身分。
他接受命令,注意信號與四周狀況,操作控制桿和閥門來調節引擎,以便開始、改變與停止,這就是實作。
他準時地將火車上的乘客及貨物,從一地安全送達另一地。 移動後的火車、乘客與貨物,就是產品。
所以,我們怎麼知道有一頂帽子叫作火車駕駛呢?
一般人對於既有的職位已經習以為常了,所以當你要求他們憑空想像出一張組織圖,他們一開始可能不知道,你是在要求他們發明正確的職位。
他們沒有必要發明「火車駕駛」。 每個人都知道「那是開火車的」。
如果你不知道的話怎麼辦? 那你就必須弄清楚。
一個人可能得往這方面來思考:
一開始會出現這個構想,是因為有需要把人和貨物運到陸上一段距離以外的地方。 或是有一個地區正在建設,必須有個運輸工具來讓人和貨物進出。
啊, 這在經濟方面行得通,因為人會願意付費來運送他們自己以及他們的貨物。
火車就做這事兒。
我們就用火車吧。
籌措財源(或預先付款)、取得路權、鋪設鐵軌、建造車輛(火車頭、貨車和客車),蓋車站以及圓形車庫(維修火車頭用的圓形建築物)。
這時他發現,火車必須要有人駕駛才行,所以最好僱個人來開火車。
所以,火車駕駛這個職位就出現了。
我們怎麼知道的? 因為我們需要一項產品── 載送到的人和貨物。 載運人和貨物正是我們一開始想做的事。
因此,火車駕駛這個帽子就出現了。
所以,假設現在我們根本就沒有組織圖。
火車駕駛這個帽子就會是唯一的帽子。 所以,他一個人要剪票、要經營車站、修理他的火車頭、買燃料、把貨物裝上車、賣公司的股票……
等一等。 如果要火車駕駛包辦所有的事,就可能發生幾件事:
1. 他會筋疲力竭。
2. 他的脾氣會不好。
3. 他的機械會故障。
4. 他可能會造成車禍。
5. 鐵路公司的財產沒有別人照顧會逐漸破損。
6. 他的產量會很低。
7. 他的產品不穩定,品質也不會好,因為他沒辦法照時刻表走。
8. 不多久,鐵路公司就會倒閉。
現在,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吧。
我們先為每個車站指派一個人,然後說:「成了!」
嗯,這樣還是會一團亂。
既然如此,我們就來僱更多駕駛、更多站務員,再僱更多駕駛、更多站務員……到頭來是一團混亂,大筆薪資付出去了,產品還是很爛。 政府就是這麼辦事的。 值得注意的是,當今政府除了製造災難,沒別的產品了。
不行,我們得換個法子來解決問題。
我們不會有進展,也不會有一張合理的組織圖,一切都沒希望,也不可能自給自足,除非我們能正確地列出產品,並開發帽子來獲取那些產品。
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在組織圖上安排帽子,產生流動以及各種指揮管道、溝通管道,這樣一來,我們就有一張組織圖了。
在你把產品列出來之前,你是無法定出組織圖的!
產量增加時,你要推測最終產品之前會有什麼產品,然後培訓那些職員。
最終產品的品質取決於真正的組織圖和帽子。這兩者都要完整、實際;職員要對它們非常熟悉,使它們確實發揮功能。
現在,我們來看看你該如何把一個最終產品,分解成前一階段的產品。
鐵路事業的最終產品是:在有盈餘的前提下,載送到的客貨。 這個大產品是由多少小產品組成的呢?
這裡要提到一個機械的觀念。 任何機器都有兩種產品:(a)機器本身處於良好的運轉狀態;(b)機器所生產的產品。 修理工、維修廠的師父和圓形車庫的管理員,都有一個(a)類產品。 那僅僅是就火車頭而言。
在(b)類之下,是機器本身生產的東西(對火車頭而言,就是被拖動的火車)。
因此我們就有兩項主要產品──而這兩項產品可以分解成較原始的產品,它們在順序上早於最終產品。
這些產品之前,還有一個更早的產品──買下的火車頭。 而在那之前又有一個更早的產品──購買設備所需的財源。
至於貨物本身,運到的貨最後會由收貨人接收。你若回溯整個過程,會發現一項產品──存放好的貨物。之前會有卸下的貨物; 再之前是運到的貨物; 再之前是載上車的貨物; 再之前是組裝好準備運送的貨物; 再之前是取得的貨運合約; 再之前是大眾看得到的廣告; 再之前是對大眾貨物需求所做的調查; 再之前是哪些活動需要貨運服務的調查。
以上每一項產品都是一頂帽子。
重新檢視一遍,你會發現我們還沒討論到收費或錢的問題,所以還不能自給自足。 因此,有一個產品是賺到的錢。當然,在這之前還有別的帽子。有些人(包括很多主管)賺不到錢而驚慌失措的樣子十分可笑。 當然,在這個產品之前還有別的帽子。 他們沒有產品的概念,以為錢會掉到公司裡,或從電視機裡掉出來。 他們無法思考出賺錢所需要的一系列產品, 所以會破產、挨餓。 在錢這個產品之前,永遠有許多其他更早的產品。 固執的人只把注意力放在錢上;他們不懂產品的順序,所以會破產或貧窮。
你必須有一項受歡迎的產品,能夠以高於成本的價格賣出。你必須賣它、提供它,才能賺錢。
即使是在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社會,我們也必須瞭解,並能夠回答「它要如何自給自足」這個問題,並且必須指出它的產品順序、制定組織圖、進行培訓。 在這樣一個窮困的社會裡,組織圖必須訂得更嚴謹,因為錢能增加彈性。